《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本期目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建专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人文逻辑
任平
涉外法治的系统思维
何志鹏
跨学科研究
●文化场景与文旅融合
中国乡村文化场景嬗变的一个分析框架
陈波 陈立豪
场景视角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路径分析
吴军
哲学研究
价值论视野中的政治哲学研究——发展中国政治哲学的几点思考
马俊峰
马克思的分析—综合法与循环论证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文本再探
陈广思
晚期福柯新自由主义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与主体性关切
邢冰
历史学研究
战时英军服务团与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合作探究
胡德坤 彭梅
从“茶马贸易”到“茶马古道”:对一个当代中国原创学术概念的考察
宋时磊
经济学研究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
罗琦 高元奇
外生冲击、投资构成与经济增长——基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双重视角
汪勇 马新彬
法学研究
个人信息范围的界定与要件判断
程啸
乡村治理共同体视角下农民集体决议法治化的双重样态与实现路径
丁文 陈源媛
社会学研究
●华中乡土派社会学
集体统筹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可能路径
陈义媛
迈向共同富裕:农民工流动的社会效应及其体制经验
夏柱智 焦长权
乡村工匠的职业转型与技能变革
徐佳虹 迟帅
论文摘要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人文逻辑
作者:任平(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摘要:习近平郑重提出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内蕴引领和助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密码”,肩负五大使命:第一,人文经济学崇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文新目标,代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方向;第二,人文经济学主张发展的人文新范式,替代资源和资本成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因素,构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第三,人文经济学推出的人文新赛道,增加了聚合新质生产力各要素的新路径,完善了营商环境;第四,人文经济学强调的人文新规则,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则保障;第五,人文经济学憧憬的人文新样态,谱写了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人文逻辑。
关键词: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新质生产力;人文逻辑
涉外法治的系统思维
作者:何志鹏(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法学院)
摘要:在系统思维的框架下分析和探究涉外法治,需要全局性地把握涉外法治的时空方位,既看清涉外法治的外部环境,也看到涉外法治具体工作内部的框架体系。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回应了我国治国理政的时代要求,有助于协调构建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促进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且有利于实现世界和平、安全、繁荣、宽容、环保的良好秩序。涉外法治的工作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一,国家跨境法律制度的完善,包括国家在跨境立法、执法、司法、促进守法等方面的努力,以及充实法律的工具箱,依法进行国际维权。第二,国际法治合作和制度竞争,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升其法治化水平和正当性程度。第三,提升国家的法治话语和叙述的水平,通过法治方式改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声誉,展示中国作为法治大国和文明大国的形象,使中国理念与行动受到更加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关键词:涉外法治;系统思维;跨境法律规制;跨境法律服务;国际治理;话语叙事
中国乡村文化场景嬗变的一个分析框架
作者:陈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场景传播研究中心)
陈立豪(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摘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中国乡村文化场景与文化空间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为揭示该转型的内在机制及其对乡村振兴的文化路径影响,构建一个前瞻性分析框架至关重要。该框架围绕乡村文化场景三个核心系统即群落系统、价值系统和符号系统展开。群落系统是乡村生活的基本单元,对乡村社会进程具有显著影响力。地方群落系统孕育的社会文化主体性,对县域现代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价值系统和符号系统的作用日益凸显。以徽州地区为例,乡村文化场景嬗变与行为组织形态之间展现出同构性,场景的营建者和使用者成为变革的主体,嬗变主题围绕聚落日常生活和土地利用所构成的乡土风俗与习惯,而嬗变成果则通过乡土行为模式得以体现和传承。
关键词:舒适物;文化场景;乡村振兴
场景视角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路径分析
作者:吴军(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
摘要: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一种大城市发展的新战略在扩大消费、培育新动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场景视角探索与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路径,能够引导城市管理者和大众的关注重点从消费经济增长单一维度上升到城市生活品质提升的综合维度,从商务和文旅等少数部门的共识上升到更广泛、更普遍的城市认同。场景是舒适物组合,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消费与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地方生活品质的指示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等一线城市在场景建设上已经做出探索,其中,地标商圈潮购场景、特色街区雅集场景、社区邻里生活场景、公园生态游憩场景、体育健康脉动场景和文艺风尚品鉴场景六种场景,能够对打造城市消费优势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会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进一步增强。着眼未来,我国大城市发展战略可把场景建设纳入到公共政策核心议程中,建立城市场景体系,通过场景营造,不断优化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构筑城市发展的持久优势与竞争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场景路径构建,不仅展现了场景作为一种新要素对于城市文化力的塑造作用,而且还为提升我国城市建设质量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场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路径;生活品质;文化力
价值论视野中的政治哲学研究——发展中国政治哲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马俊峰(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
摘要:因应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政治哲学研究勃然兴起,取得了很可骄人的成绩和重要的社会影响,成为哲学理论发展的一个理论生长点和亮丽风景线。在政治哲学研究中,存在着对政治哲学的定位、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政治哲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等问题的争论。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政治实践中存在多种政治力量的博弈,政治决策涉及多种重要价值的比较和权衡,伦理价值或道德价值仅仅是其中的一种特殊价值,如以伦理学为政治哲学的规范基础,或以某种理想的“好政治”“好生活”来推论出政府行为“应如何”,这种研究范式势必难以解释和揭示政治生活的复杂性,也难以起到指导性作用。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政治哲学,需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与价值、批判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结合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聚焦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球治理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两方面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关键词:价值论;政治哲学;国家治理;学科体系;价值观念;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的分析—综合法与循环论证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文本再探
作者:陈广思(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运用了分析—综合法,形成事实—概念的文本逻辑,表明异化劳动的概念并不先验地、分析性地包含私有财产的概念。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具有“(认识)理由—结果”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包含“异化劳动事实→异化劳动概念+‘资本家’→私有财产概念”的分析—综合过程。通过马克思的这种方法论,我们可以明确马克思在此文本中为自己制定的理论任务及性质,证明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的推论不是循环论证,并从多个方面澄清学界认为此推论是循环论证的质疑。以此为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维方式、思想层次和哲学观点,以及马克思分析—综合法的科学性和深刻性。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分析—综合;循环论证
晚期福柯新自由主义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与主体性关切
作者:邢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权力/知识框架是福柯对新自由主义进行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基于这一方法论,福柯创造性地发展了法国科学史中基于“断裂”概念对科学作为普遍真理的质疑,关注知识起源和普遍化过程中的偶然性以及知识与权力的互动。通过考察新自由主义的断裂特质,福柯揭示了其起源的偶然及逻辑上的混乱,消解了其作为真理的地位,并进一步表现出对主体命运的关切。主体被作为“权力/知识”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做了专断的定义和规训,成为臣服的主体。但是,如果对这种专断的真理和权力体系进行反叛与断裂,就有可能指向能动性的主体的重建,并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
关键词:福柯;新自由主义;断裂;权力/知识;主体
战时英军服务团与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合作探究
作者:胡德坤(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
彭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军服务团主动与活跃于香港的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开展情报合作。由于英国政府对国共冲突奉行中立政策,英军服务团便对东江纵队地位问题“避而不谈”,以维持同国共双方的合作。但在企图剿灭东江纵队的国民政府阻挠下,英方被迫中断与东江纵队的合作。后来的“军舰鸟事件”使得英方清楚认识到,其在华南的行动和情报工作必须依赖与东江纵队的合作。同时期美方与东江纵队的靠近也引起英方的重视,英军服务团敦促上级直接与国民政府进行交涉,要求恢复英军服务团与东江纵队的合作。英方高层一面与国民政府仅就程序性问题进行交涉,一面寄希望于与美方就东江纵队合作的所谓“红色问题”一起向国民政府摊牌 。然而,美方绕过国民政府暗中与东江纵队合作使得英方的希望落空。战后英国政府承认东江纵队对英方的贡献,却由于政治因素并未公开给予应有评价。但从英国档案记载中可以获知,英方对东江纵队给予了高度肯定,从而彰显了东江纵队的国际贡献和国际影响。
关键词:太平洋战争;英军服务团;东江纵队;情报合作
从“茶马贸易”到“茶马古道”:对一个当代中国原创学术概念的考察
作者:宋时磊(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
摘要:1990年,木霁弘等当代学者在继承茶马贸易的历史内核、挖掘地方风俗和史料的基础上,在“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等概念的刺激和启发下,本着学术自觉的意识,提出了“茶马古道”学术概念。这一中国内生的原创性学术概念是对原有“茶马贸易”或“茶马互市”概念的革命,主要体现在概念涵盖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的扩大、所涉学科和研究视域的拓展、研究议题从国内民族问题到国际性议题的延伸、从单一的学术价值向多维价值的迁移以及从历史文献研究到文化遗产研究的转向等五个方面。“茶马古道”概念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是中国当代学者学术创造能力的体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典型例证。但在学术话语转型中,该概念存在语义场过于丰富和多元、地方本位主义和学术边缘化以及强势话语遮蔽所带来的失语等问题。
关键词:茶马古道;茶马贸易;概念史;文化遗产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
作者:罗琦(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高元奇(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会导致公司融资和创新活动受阻,公司采取适当的信息披露策略有可能缓解这种不利影响。基于2008-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在应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时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公司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调高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可吸引更多的证券分析师关注,使公司信息环境得到改善,进而降低市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强公司从外部获取融资的能力。我国上市公司应在会计准则范围内充分发挥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信息传递功能,以增强应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能力,从而把握好自身发展的机遇。
关键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信息传递
外生冲击、投资构成与经济增长——基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双重视角
作者:汪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马新彬(中国人民银行)
摘要: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稳增长、促发展、调结构压力较大,强化宏观政策对高质量发展的统筹支持十分关键。研发补贴等供给侧政策,短期内对稳增长的作用较弱,但能够推动企业提高研发投资占比,提升经济增长潜力,这一效应随着研发外溢效应的上升而不断增强。与此不同,居民消费补贴等需求侧政策,长期内持续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有限,但短期内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突出,该效应在资本产出弹性下降时会进一步凸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供需政策促进长短期经济增长的合力。
关键词:投资构成;经济增长;内生技术进步;宏观政策
个人信息范围的界定与要件判断
作者:程啸(清华大学法学院)
摘要:个人信息是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最核心的概念,也是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规范的适用前提。我国法律对个人信息采取了统一定义的模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下文简称《网络安全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下文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的概念经历了一个从窄到宽的发展演变过程。《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条第1款将个人信息的判断要件分为积极要件与消极要件,前者是通过关联性与识别性去界定个人信息的概念范围,后者则将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排除在个人信息之外。为了防止个人信息的范围过于宽泛,以至于个人信息保护法成为无所不包的法律,应明确个人信息积极要件中关联性要件与识别性要件之间为“且”的关系而非“或”的关系,以此来相应地控制个人信息的范围。认定关联性要件时,不仅应考虑信息的内容、目的和结果,还要考虑信息与个人权益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关联。在判断识别性时,应当限定识别主体的范围及所使用的手段与方式。作为消极要件的匿名化虽然并非可以绝对消除信息的可识别性,但是其对于保护个人信息权益也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关联性;识别性;匿名化
乡村治理共同体视角下农民集体决议法治化的双重样态与实现路径
作者:丁文(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
陈源媛(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要:基层政府、人民法院、乡村自治主体形塑了乡村治理共同体。乡村治理共同体内部理应呈现出的行政行为介入规范自治、司法权力嵌入保障私权、自治主体纠偏回归法治等预设样态,是农民集体决议法治化的应然图景。然而,行政行为偏差、司法裁判冲突、自治秩序混乱等治理乱象表明,治理共同体内部存在的行政机关权责失衡、司法机关审理规则不明、自治主体落实约束制度缺位,已然成为农民集体决议法治化面临的现实困境。立足于村民自治与国家法治的融合发展,以细化权责清单、统一司法规则、完善制度保障为依托,厘清行政机关介入农民集体决议事项的权力限度与责任范围、明确司法机关处理农民集体决议纠纷的案由类型与撤销权客体、强化自治主体重作农民集体决议的内部约束与司法约束,是农民集体决议法治化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乡村治理;治理共同体;农民集体决议;乡村矛盾纠纷;法治乡村;村民自治;治理规则
集体统筹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可能路径
作者:陈义媛(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摘要:有关农业现代化的讨论通常围绕农业规模化展开。要理解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独特性,需要将之放在与全球其他国家对比的基础上。西方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转型是为了给自己的工业化提供条件,但中国今天的农业现代化转型发生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发生在城市工商资本过剩的背景下,因而中国农业转型受到了资本下乡的推动。从中国农业规模化的实践来看,常见的有土地规模化和服务规模化两种路径,但这两种路径都是由资本主导的,小农户被锁定在利润低、风险高的生产环节,总体上处于被动地位。由于中国仍有大量的小农户只能依赖农业收益来维持生计,因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要考虑如何在保护小农户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保证粮食安全。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之下,一些地区探索了以保护小农户为基础的农业规模化实践。村集体通过对细碎土地的整合,或通过将小农户组织起来对接公共服务或市场化服务,也可以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以小农户组织化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不同于他国的独特创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涉及道路选择问题,要发展小农户组织化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需要为村集体的统筹经营留出空间。
关键词:村社集体;集体统筹;小农户;农业现代化;资本下乡;农业社会化服务
迈向共同富裕:农民工流动的社会效应及其体制经验
作者:夏柱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焦长权(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农民工在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农民工仍然是一个具有鲜明身份与职业特征的过渡性阶层,难以融入大中城市。因此,他们选择就近县域城镇化,落脚县城是普遍选择。在县域社会的场域中,农民工流动发挥了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效应。首先是农民工的务工收入不断增长,带动农民生计模式转型;其次是农民工社会地位上升,构成了县域中间阶层的主体;最后,农民工可进可退的流动方式,构建了特色的渐进城镇化秩序。这些社会效应的形成和国家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有关。国家不断完善农民工流动体制,形成了生计稳定取向与普惠发展取向的两类政策体系,其核心理念是让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迈向城乡共同富裕。
关键词: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县域城镇化;共同富裕;城乡关系;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工匠的职业转型与技能变革
作者:徐佳虹(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中心)
迟帅(南开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乡村工匠的技能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现实价值。基于生命历程视角对X村瓦工近30年职业空间与技能转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工匠技能劳动从以村为中心到依托县域,再延展至城市劳动力市场;同时,伴随乡村工匠职业空间的转移,工匠自身的技能呈现出分化与升级的多重趋向。一方面,从乡村到城市更加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给予了工匠新的职业空间,他们通过习得新技能或提升原有技能构建了新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受到年龄与学历限制以及缺乏相关制度保障,工匠技能升级与职业转型面临各种困境,加之更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使其在既有的乡村社会中不占优势,在城市只能从事低技能劳动工作,甚至成为不稳定劳工群体。工匠承担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较弱,依靠技能人才推动乡村振兴,既要从制度上给予工匠劳动保护,还要营造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乡村工匠;技能社会;职业空间;技能形成;超龄农民工;工匠精神
以下三种方式均可查阅电子书:
1.扫描(或识别)下方二维码;
2.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3.复制网址到浏览器中打开:
https://book.yunzhan365.com/clob/ymgj/mobile/index.html
点
“阅读原文”查看目录